各位好: 本人从事航空可靠性管理10年,目前转型可靠性管理软件RELIASOFT的推广。近期接到一个客户的可靠性管理项目是基于发改委要求针对涉及电力的各单位建立可靠性管理的要求(目前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稿阶段)。由于这是顶层设计的要求,意味着后续的大量的电力相关企业都将开始接触可靠性管理。8月10日发改委又公布了修改后的一版公开征求意见稿,我希望借解读这项政策能为各位电力大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也为RELIASOFT在电力行业的推广开路。 1:发改委为什么要开展可靠性管理 从顶层设计上要求开展可靠性管理,一定要从顶层的角度考虑。从初期发改委的要求看,只是电力企业需要定期提供可靠性数据。从长远看则是要建立从规划、建设、到使用全寿命的可靠性管理。这就意味着监管当局并不是只想收集电力企业的字面数据便于数字化的监管,否则相应的管理办法就应该叫“基于数字化的电力监管”或“智慧电力”之类的名称了。 一个新的管理体系或技术的引入必然有它独特的价值。可靠性管理的价值就在于:可靠性研究的对象就是系统的失效,可靠性管理目的就在于有效减少失效带来的损失。至于可靠性管理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能有效控制损失,我会在后续的帖子里进行补充。由于有电网的连接功能存在,整个电力系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维管理。电力系统最关注的风险就是供电中断,可能来自发电失效、输电失效、供电分配失效、电力负荷过重等。实际上目前国内推行可靠性管理的行业的共通点就是,系统失效不光是带来停机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带来安全问题、负面政治影响、环境破坏等,这些可能会无限放大系统失效损失。典型的如航空运输业、汽车制造业、医疗设备、军工设备、核电站等。 顶层设计通常是基于未来的风险在当前出现的问题苗头,而进行提前布局。由于我不是能源圈内认识,但可以对风险进行大致 的猜测:未来光伏和风能将会取代火电成为供电主体,并配合大量的储能电站以及小部分水电、核电、火电、氢能进行调峰和分解用能方式。但光伏和风能受季节、时间上的影响,本身的供电就不稳定;如果在光伏和风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增加,这种不稳定性就会继续增加;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当然近期新能源领域民营资本过得不太好)后,出于盈利的目的考虑,不会投入成本保障供电稳定性,以上3个因素加起来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不可小视。 国家可能基于以上考虑,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现在推动可靠性管理,对于监管当局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明确电力系统各层级、各规模的电力可靠性指标体系,为未来的考核建立参考机制。而这种考核机制将倒逼电力系统各个企业采取各类措施保障供电稳定性,减少局部或区域供电失效的风险,对于监管当局这是最省力的监管方式。 2:可靠性管理距离电力系统是否遥远? 可靠性管理具备几个特点: A对于失效问题进行有效溯源,可以直至研发、设计单位。 B有明确的管理目标,需要在经济性、安全性、可用性上进行平衡 C数据引导整个管理流程,数据的质量和全面性至关重要。 D对失效原因有严格的闭环处理措施 E失效分析结果是一种高价值的经验库。 F数据分析需要严谨的统计学支持 实际上以上内容各个企业多少都在做,区别在于做的程度。可靠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1,2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波音公司经典的737NG客机的可靠性管理是一则成功的全球合作提升系统可靠性的案例。我之前所在航空公司在1998年引入737NG后的数年内机械原因不正常事件千次率经常在6-7‰左右。经过接近20年的运营,全球数千架737NG飞机运行中不断反馈失效问题,波音不断推出改装和修正定期检查项目,现在业界737NG的机械原因不正常事件千次率普遍在1-2‰左右。这代表其运行可靠性的最高指标优化了70%甚至更多。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失效问题,也为下一代737MAX飞机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737MAX有其特殊的失效问题,导致其停飞。除此之外,大部分系统的可靠性的确值得称赞。 可靠性管理涉及设计、研发、制造、运维4个环节,目前的电力系统从发电系统、电网、供电、负载都属于运维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特点是使用环境复杂、用户多、设备多、使用量大,研发、制造阶段发现不了的问题都会在这个环节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或失效如果只是修理完毕就结束了,那就是最初级的运维;如果能采取一些监控手段或预防性措施,则是进一步的运维;将失效的原因彻底分析清楚,不仅自身采取预防性的维修措施,还能反推到设计或研发单位从根本解决失效原因,做到了基于可靠性的运维;如果能将影响系统运行的人、机、料、法、环全部都整合到一起进行关注,那就拓展了可靠性管理的宽度,这就是最高等级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运维。 可以看出除了数据分析需要统计学的学科支撑(可以使用软件解决问题,不需要直接面对算法),可靠性管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针对失效追查到底”的理念和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电力系统的各个企业在现有的运维基础上针对可靠性管理的特点进行管理制度的强化即可,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由运维相关部门最高领导组成的可靠性机构,因为从实际经验看,大多数企业不缺乏技术人才,可靠性管理工作容易卡在跨部门、跨公司的交流协作上,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高等级的可靠性管理机构介入推动工作的进行。 以上是我对该方法的“部分解读”。 最后谈一下可靠性管理软件的作用 按照以上解读内容的第2点建立可靠性管理体系后,可靠性管理就是一个杠杆,用企业的一小部分成本投入可靠性减少系统失效带来的高额损失。但可靠性管理的全面展开,包括以下工作都会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A 定期的数据收集、整理、归档 B 数据的分析、归档 C 发现问题的通报、归档、跟踪、提示反馈 D 针对措施组织审议、下发措施、跟踪措施、归档 E 历史文件的查询 F 系统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归档 等等 此时可靠性管理所用的工具软件就是第二杠杆,用一套工具软件可以高效率地组织以上工作,用更少的投资撬动可靠性管理工作。 我目前所在的勤达科技提供可靠性管理软件、可靠性测试硬件一系列的可靠性解决方案。诚挚欢迎各位电力大拿与我联系,可以加我WX:snaker1314
点赞
加热
收藏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致老用户的一封家书
各位北极星论坛的老用户们,时至今日北极星论坛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但是这并不是一封告别信,而是通知各位坛友,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1月1日后,原北极星论坛会关闭,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社区(北极星社区-电力环保能源论坛|技术交流|资料分享平台)即将开始!在2024年1月1日之前,原论坛只能浏览,无法进行回复/发帖等任何交互性行为。
新社区将传承老论坛的意志,以服务好所有用户为核心!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丰厚的积分兑换礼品,
各位坛友,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