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节能减碳,行有嘉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的为之努力和付出。纵观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主要来自建筑建造和运行两个阶段。结合当下技术条件要实现建筑脱碳必须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消纳,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施工到运行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一、建筑能效提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建筑的整体能源效率有很大的提升潜力。经过众多业内专家对建筑内给排水、热网均衡、通风、空调、照明以及必要辅助能源的整体应用进行效率测量和分析,已经确定了就目前技术水平看可以在现有建筑能效水平的基础上再次提升54%。 1、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效率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占外表面40%以上的外墙、屋顶和/或顶层天花板(27%)、与地下室区域土壤接触的建筑部分(22%)以及窗户(10%)。各自的份额因建筑类型而异。(建筑构件的所谓U值(传热系数)是建筑围护结构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此外,太阳辐射的渗透性对窗户和其他透明建筑构件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建筑维护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让其在冬季能够获得很好的保暖效果,还需要考虑夏季通风和散热的问题,目前来看这可能这还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难关也一定将被攻克! 2、空调暖通和其他系统的效能提升空调暖通目前在建筑内能耗占比超过50%,另外照明系统产生的能耗大约也在20%左右,由此可见这些重点耗能系统的能效优化对于建筑节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其他技术系统的能源效率是决定最终能源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 3、加强节能管理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一定要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实行节能降耗目标化管理,从内部层面积极组织节能培训,将节能意识贯彻到运行的方方面面,从上至下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重视。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热量的限制——假设在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可以以生物质、环境热(如地热能)以及太阳能和光伏的形式使用。此外,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热能的形式被使用,也可以作为电力并网正常使用。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如热网、蓄热系统、智能系统等。 1、生物环境生物质潜力通常会受到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仅就建筑角度来看,景观绿化的面积以及生态建筑的设计对于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土地本身的优势,在过程中把握好建筑用地、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用地红线,把区域用地竞争转变为协同模式。 2、环境热(浅层/深层地热能、空气能等)热泵在热量需求和热源方面可以有效环节建筑增加带来的热负荷不平衡问题。要结合需求侧分析,加强整个系统的热传导系数。结合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换热”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对地下土壤、岩层和水体的干扰。探索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鼓励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方式,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供暖形式。 3、太阳能/风电太阳能/风电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和环境特性,在这方面作为当下主流的清洁能源方式,随着相关材料技术的进步,新能源与建筑正从结合走向融合。针对建筑清洁能源生产,想象未来可以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方式增加新能源接入,通过数字化管理的方式建立对分布式清洁能源的管理。 4、多能互补针对存在外部能源输入和多种清洁能源相结合的情况下,构建以分布式新能源为主供,主网为补充的新型能源系统将成为主流。对于新能源时间特征和区域特性造成的不平衡问题,可以通过能源微网的智能调整来优化。对于区域能源供应,可以实现清洁能源调剂和区域互济;在场内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场外新能源补给,形成用能多元互补支撑结构。
点赞
加热
收藏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致老用户的一封家书
各位北极星论坛的老用户们,时至今日北极星论坛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但是这并不是一封告别信,而是通知各位坛友,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1月1日后,原北极星论坛会关闭,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社区(北极星社区-电力环保能源论坛|技术交流|资料分享平台)即将开始!在2024年1月1日之前,原论坛只能浏览,无法进行回复/发帖等任何交互性行为。
新社区将传承老论坛的意志,以服务好所有用户为核心!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丰厚的积分兑换礼品,
各位坛友,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