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这标志着新能源全面入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政策明确指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量原则上全部参与市场交易,同时进一步明晰了虚拟电厂、微电网及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市场化路径。 #从“保量保价”到“全电量市场化”# 1、新能源全面入市,电价完全由市场形成136号文明确规定,新能源(风电、光伏)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通过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以及绿电交易等方式形成,彻底告别了“保量保价”模式。对于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投产),政策采用“差价结算机制”来平稳过渡,补偿电量规模会进行动态调整;而增量项目则需要通过竞价来确定机制电价,并且补偿会逐步退坡。 2、差价结算机制:市场外的“托底”与风险对冲差价结算机制是136号文的核心创新之处:即对于纳入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均价低于或高于机制电价时,由电网企业进行差价补偿或回收,相关费用则纳入系统运行费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存量项目:机制电价不高于煤电基准价,不过补偿电量比例要逐年递减,以促使项目主动适应市场竞争。 增量项目:机制电价通过省级竞价形成,其上限会考虑绿色价值,下限参考成本,并且执行期限与投资回收周期相挂钩。风险提示:差价可能会为负(例如市场价高于机制电价),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需要承担辅助服务分摊费用,从而导致收益波动性显著增加。 3、政策协同:绿证、储能与长期购电协议纳入机制的电量不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但在绿电交易中要明确电能量与绿证价格是分离的。取消了强制配储要求,储能配置转变为市场化决策,需要结合现货价差、辅助服务收益来评估其经济性。鼓励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不过要注意在现货连续运行的地区,差价结算无法锁定风险,因此需要搭配金融衍生工具来应对。 #光伏、风电参与电力交易的四大关键点# 1、全电量入市,机制电量≠保障电量所有的新能源电量都需要进入市场交易,其中机制电量仅作为差价补偿的基数,并且其规模通常小于实际发电量。例如,分布式光伏可以选择直接参与市场(报量报价)、由聚合商代理(以此降低交易成本)或者作为价格接受者(按照均价结算)。 2、收益测算:市场价、补偿与成本分摊最终结算收入=市场交易收入(全电量)+机制补偿收入(机制电量)-辅助服务分摊费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区域市场价差分化:比如山西光伏实时均价仅为86.97元/MWh,远远低于燃煤基准价(332元/MWh),这使得补偿压力较大;而山东、浙江等高价区则可能会产生正差价。辅助服务成本:在山西、蒙西等现货试点省份,已经明确新能源要分摊调峰、调频费用,其占比可达电费收入的5%-10%。 3、中长期交易:曲线分解与偏差管理新能源需要通过高频次交易(如周交易、多日交易、逐日交易)来调整中长期合约曲线,以此避免现货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分时段签约:依据出力预测,在低价时段锁定基础收益,在高价时段则保留现货套利的空间。偏差考核:在未连续运行现货的地区,物理交割合约需要严格匹配发电能力,否则将会面临考核罚款。 4、跨省区交易:通道容量与消纳优先级新能源富余省份(例如甘肃、蒙西)可以参与跨省交易,但需要竞争有限的通道容量,并且在短周期交易(如日前交易)中中标难度较大,因此建议通过协议来锁定中长期外送电量。 #虚拟电厂与微电网:合规准入与商业模式创新# 1、虚拟电厂:聚合资源与交易策略注册与分类:需要明确类型(负荷类或发电类),其中负荷类虚拟电厂必须整合用户关口表内的全部负荷,以单一主体身份参与市场。 交易模式: 🔹电能量市场:报量报价参与现货交易,负荷类需要申报24小时分时量价,发电类则需要提交96点功率预测曲线。 🔹需求响应:默认参与,调节能力要达到≥5MW,并且优先响应系统指令,收益则按照有效响应容量来结算。风险提示:现货市场允许出现负电价(例如山东、浙江),因此需要通过储能、可中断负荷来对冲低价时段的风险。 2、微电网:市场化运营与政策红利合规准入:需要取得供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作为第二类售电公司参与交易,并且公平承担输配电费、政府性基金。多能协同:构建冷、热、电一体化的交易机制,通过需求侧管理来提升综合能效。例如,园区微电网可以通过谷电制热、峰电售能来实现套利。辅助服务:可以作为独立主体提供黑启动、调频服务,申报备用容量并获取相应的补偿。 #新型储能:从“被动配储”到“主动盈利”# 1、市场化配置逻辑在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之后,储能的经济性需要通过以下路径来验证:现货套利:捕捉峰谷价差,例如山东尖峰电价差超0.7元/kWh时具备套利空间。容量补偿:在稀缺时段提供备用容量,按照报价来获取补偿。需求响应:参与调峰市场,收益与响应时长、容量相挂钩。 2、技术选型与运营策略短时高频:锂电适合进行日内价差套利,需要优化充放电策略(比如避开午间光伏大发所导致的低价时段)。长时调峰:全钒液流、压缩空气储能可以参与多日能量转移,以此来匹配新能源出力的波动。#市场化深化与风险应对#1、价格信号引导投资现货限价将会放宽(例如参考尖峰电价来设定上限),这将导致新能源低价竞争加剧,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 2、绿证与碳市场联动绿电的环境价值将显性化,建议企业布局“绿电+绿证”捆绑销售,以此提升溢价能力。 3、金融工具应用可以探索应用电力期货、期权来对冲价格波动,尤其是多年期购电协议与现货市场的组合策略,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136号文的落地,既是新能源“毕业”迈向市场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各主体需要摒弃“固定收益”思维,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营体系,并且要关注地方细则(例如机制电量比例、差价结算周期)的变化, 动态调整自身策略。在未来,灵活性资源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谁能够在交易机制与技术创新中找到平衡, 谁就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据先机。 欢迎大家加入社群深入沟通交流
点赞
加热
收藏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致老用户的一封家书
各位北极星论坛的老用户们,时至今日北极星论坛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但是这并不是一封告别信,而是通知各位坛友,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1月1日后,原北极星论坛会关闭,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社区(北极星社区-电力环保能源论坛|技术交流|资料分享平台)即将开始!在2024年1月1日之前,原论坛只能浏览,无法进行回复/发帖等任何交互性行为。
新社区将传承老论坛的意志,以服务好所有用户为核心!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丰厚的积分兑换礼品,
各位坛友,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