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浙江、广东等地的峰谷价差突破1.3元/kWh,叠加政策补贴和技术降本,工商业储能项目的IRR普遍超过10%,部分优质项目可达15%以上。但市场热度背后暗藏风险,如何选择适合的投融资模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命题。1业主自投模式业主自投模式,即由工商业企业自身筹集资金,负责储能项目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流程工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对储能系统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可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用电特性,灵活制定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实现峰谷套利等收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储能系统实现的所有收益,如峰谷电价差套利所得、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获取的收入、因提升电力稳定性减少的生产损失等,均归业主自身所有。 🔴风险控制资金风险:项目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以及场地改造等,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极高。若企业资金储备不足或融资渠道有限,可能导致项目建设进度受阻。技术与运维风险:储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企业需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动态,确保所采用的技术不过时。同时,储能设备的日常运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运维体系,若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团队,设备故障频率可能增加,导致储能系统运行效率下降,收益受损。市场风险:电力市场政策、电价波动等因素难以精准预测。若未来峰谷电价差缩小,或者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发生变化,企业通过储能项目获取的收益可能大幅减少。 🔴适用场景资金雄厚企业:自身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的大型工商业企业,有足够资金实力承担前期高额投资,且希望完全自主掌控储能项目收益与运营管理。高耗能且峰谷价差大区域企业:像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企业,年用电量巨大,且所在地区峰谷电价差异显著,通过峰谷套利能够获取可观收益,适合采用业主自投模式。有能源转型需求且获补贴企业:部分地区为鼓励企业进行能源转型,对投资建设储能项目的企业给予补贴。这类有能源转型需求且能获得补贴的企业,在补贴的支持下,采用业主自投模式可进一步提升项目收益。 2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由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与工商业企业签订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负责项目的全部投资,包括储能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系统运维等,业主则提供项目所需场地,并配合能源服务公司开展项目运营相关工作。在项目运营期内,能源服务公司通过与业主分享储能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利润。 🔴收益分配常见的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租金模式:能源服务公司向业主支付一定数额的场地租金,项目产生的所有收益归能源服务公司所有。按比例分成模式:能源服务公司与业主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分享项目收益,常见比例有7:3、6:4等。电价折扣模式:能源服务公司在峰时放电供企业使用时,给予企业一定的电价折扣。 🔴风险控制项目评估风险:能源服务公司在项目前期需对业主用电情况、当地电价政策、储能项目预期收益等进行精准评估。若评估失误,如高估了峰谷电价差或业主用电负荷,可能导致项目实际收益无法覆盖投资成本。合同执行风险: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因业主经营状况变化、双方对节能效益核算标准存在分歧等原因,导致合同无法顺利履行。技术更新风险:储能技术发展迅速,若能源服务公司在项目运营期间未能及时跟进新技术,可能导致项目设备老化、效率降低,影响收益。 🔴适用场景资金短缺企业:自身资金有限,无法承担储能项目前期高额投资,但又希望通过储能系统降低用电成本的工商业企业,可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利用能源服务公司的资金与专业能力实现项目落地。缺乏技术管理能力企业:对储能技术了解较少,且没有专业运维团队的企业,通过与能源服务公司合作,可将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降低技术与运维风险。注重核心业务企业:一些企业希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发展,不愿在储能项目运营管理上投入过多精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使其将非核心的能源管理业务交由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处理。 3融资租赁模式在融资租赁模式下,由融资租赁公司根据工商业企业的需求,购买相应的储能设备,并出租给企业使用。在租赁期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拥有设备的使用权;租赁期满后,企业可根据合同约定,以较低价格购买设备所有权,实现“以租代购”。企业通过使用储能设备,实现峰谷电价套利、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等获得收益,扣除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后,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 🔴风险控制信用风险:融资租赁公司需对承租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评估。若企业信用不佳,可能出现拖欠租金甚至无法支付租金的情况,导致融资租赁公司资产受损。设备风险:储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质量问题、技术更新等原因出现故障或价值下降。若设备故障频繁,影响企业正常使用,可能导致企业支付租金意愿降低;若设备因技术更新而过时,租赁期满后设备剩余价值可能大幅缩水,影响融资租赁公司回收资金。利率风险:融资租赁的租金通常包含本金与利息,利率波动可能影响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成本与收益。若市场利率上升,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成本增加,但已签订的租赁合同租金无法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其收益减少。 🔴适用场景资金不足但有投资意愿企业:有投资储能项目的意愿,但短期内资金紧张的工商业企业,融资租赁模式可使其在不占用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提前使用储能设备,享受储能带来的收益。新建或扩建项目企业:对于新建工商业项目或有扩建需求的企业,在资金分配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取储能设备,可将更多资金用于核心业务建设,优化资金配置。设备更新需求企业:当企业原有储能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换代时,采用融资租赁模式,可避免一次性大额设备采购支出,降低设备更新成本。4服务合同模式服务合同模式下,工商业企业与专业的储能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合同。储能服务提供商负责提供储能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安装、运营维护以及相关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企业则按照合同约定,根据服务使用量或固定服务费用向服务提供商支付费用。这种模式下,企业无需关注储能系统的所有权,只需专注于使用服务来满足自身用电优化需求。企业通过使用储能服务,实现用电成本降低、电力稳定性提升等效益,扣除支付给服务提供商的费用后,剩余效益归企业自身所有。 🔴风险控制服务质量风险:储能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使用储能系统的效果。若服务提供商在设备维护、故障响应等方面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储能系统频繁出现故障,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合同定价风险:服务合同的定价需合理反映服务成本与市场供需关系。若定价过高,企业使用成本增加,可能降低其使用意愿;若定价过低,服务提供商可能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影响服务质量。技术适配风险:储能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技术方案需与企业用电特性、场地条件等相适配。若技术方案不合理,可能导致储能系统无法发挥最佳效果,无法满足企业用电优化需求。 🔴适用场景对储能系统需求灵活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季节性、临时性用电高峰等特点,对储能系统使用需求灵活的企业,通过服务合同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服务使用量,避免设备闲置浪费。小型工商业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对储能技术了解有限的小型工商业企业,采用服务合同模式,无需承担设备投资风险,只需支付相对较低的服务费用,即可享受专业的储能服务。不追求设备所有权企业:一些企业更关注储能系统带来的实际效益,而对设备所有权没有强烈需求,服务合同模式可满足其轻资产运营的理念,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5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融合了合同能源管理与融资租赁的优势。首先,能源服务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协议,负责储能项目的整体规划与运营管理;同时,能源服务公司通过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由融资租赁公司购买储能设备并出租给能源服务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再将设备应用于项目中。在项目运营期内,能源服务公司从项目节能收益中支付融资租赁租金,并获取利润,业主则按照合同约定分享部分节能收益。 🔴收益分配收益分配涉及三方主体:融资租赁公司:通过收取能源服务公司支付的租金,收回设备投资成本并获取利润。租金通常根据设备采购成本、租赁期限、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能源服务公司:在扣除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以及项目运营成本后,从项目节能收益中获取利润。其利润水平取决于项目节能效益大小、与业主的收益分成比例以及租金支付金额等因素。业主:按照与能源服务公司签订的合同能源管理协议,分享一定比例的项目节能收益。 🔴风险控制多方协调风险:由于涉及融资租赁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和业主三方主体,合同关系与业务协调相对复杂。若三方在项目规划、收益分配、设备维护等方面沟通不畅或出现分歧,可能导致项目推进受阻。信用风险叠加:融资租赁公司面临能源服务公司的信用风险,需确保其按时支付租金;能源服务公司则面临业主的信用风险,要保证业主能够履行合同能源管理协议,按时分享收益。若任何一方出现信用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资金流与收益实现。项目收益风险:尽管组合模式综合了两种模式优势,但项目收益仍受电力市场政策、电价波动、设备运行效率等多种因素影响。若项目实际收益低于预期,可能导致能源服务公司无法足额支付租金,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风险。 🔴适用场景资金极度紧张企业:对于那些资金严重短缺,既无法承担储能项目前期投资,又希望通过储能系统降低用电成本的企业,这种组合模式可最大限度减轻其资金压力,实现项目落地。复杂项目需求企业:一些大型工商业储能项目,对技术专业性、资金规模、运营管理等方面要求较高,单一模式难以满足项目需求。组合模式通过整合能源服务公司的技术运营优势与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项目需求。追求长期稳定合作企业:这种模式下,三方通过长期合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项目风险与收益。对于那些希望建立长期稳定能源合作关系,实现能源管理优化与成本降低的企业而言,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6结语:没有最优模式,只有最佳组合选择投融资模式需综合考量:资金充裕→业主自投;轻资产需求→EMC或服务合同;现金流紧张→融资租赁;复杂项目→组合模式。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工商业储能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企业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灵活调整策略,在风险与收益间找到黄金分割点。
点赞
加热
收藏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致老用户的一封家书
各位北极星论坛的老用户们,时至今日北极星论坛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但是这并不是一封告别信,而是通知各位坛友,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1月1日后,原北极星论坛会关闭,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社区(北极星社区-电力环保能源论坛|技术交流|资料分享平台)即将开始!在2024年1月1日之前,原论坛只能浏览,无法进行回复/发帖等任何交互性行为。
新社区将传承老论坛的意志,以服务好所有用户为核心!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丰厚的积分兑换礼品,
各位坛友,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