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全产业链暴力,涨价光伏投资回收期面临重构政策驱动的涨价潮下,真实需求才是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硅料报价单周跳涨12%,硅片价格一夜飙升45%,电池片还在硬扛,组件厂商已经进退两难..."本周光伏产业链的涨价风暴,让整个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7月16日,主流硅片企业突然发布新报价:183N硅片从1元/片跃至1.45元/片,涨幅高达45%;210RN硅片从1.15元/片涨至1.65元/片,上涨43.5%;210N硅片更是从1.35元/片跳涨到1.93元/片,涨幅达43%。 与此同时,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飙升至4.17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2.4%,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站上4.10万元/吨,周涨幅高达15.2%。面对上游材料价格急速回温,不少分布式工商业光伏投资者心头一紧:组件成本会不会水涨船高?原本测算的回本周期,难道要被迫拉长?01全线暴涨,价格传导链的断裂风险这场始于政策会议的涨价浪潮,既非传统供需失衡的产物,也不完全是市场自发的调节,而更像是一场产业链各环节心照不宣的"压力测试"。在短短半个月内,光伏主材各环节上演了协同涨价的大戏:硅料端:报价区间从底部提升至4.5-5.0万元/吨,部分N型料涨幅高达35%。 此次提价主要是由于多晶硅企业超一年以上亏损运营,为清库存导致价格已远低于综合成本硅片端:主流规格价格涨幅超过40%,创下历史单周最大涨幅纪录电池片端:高效TOPCon电池片成交价上浮至0.23-0.245元/W,最高报价已触及0.25元/W组件端:分布式TOPCon组件试探性调涨,183、210R、210N高效组件分别报价0.672元/W、0.693元/W、0.672元/W这一轮涨价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 7月初工信部牵头召开的光伏企业座谈会上,“反内卷”政策定调清晰: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多晶硅企业经历超一年亏损运营后,为清库存导致价格已远低于综合成本。为符合“不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法规要求,硅料企业一次性提价至成本线之上。硅片环节迅速响应。主流厂商7月16日大幅上调报价,单周涨幅普遍超过40%,创下近年来罕见纪录。近期光伏主产业链价格变动概览02政策飓风,分布式收益模型的重构当产业链还在消化涨价冲击时,一场更深远的变革已经降临。2025年2月实施的“136号文”终结了分布式光伏的“躺赚时代”。 这份名为《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文件,标志着新能源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形成,固定电价与补贴成为历史。政策冲击迅速显现。自2025年6月1日起,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国家能源集团随即公布3个光伏电站EPC招标项目终止,总规模达352MW。公告明确,终止原因与“国家新能源政策影响”、“新能源项目全面入市影响”直接相关。项目终止潮席卷全国。4月港能新能源300MW分布式光伏EPC项目因政策调整终止;5月烟台中阁新能源在西安的三个分布式项目(总规模60MW)集体终止;南方电网9.2MW分布式项目也因并网模式重大变化而终止。据业内人士分析,新政下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率面临腰斩。按照之前的政策,一个10MW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内部收益率能稳在8%以上,531新政后可能直接腰斩到4%。政策要求多数省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50%-80%,余电上网收益大幅缩水。午间“收益绞肉机”现象凸显。 江苏、山东等17省份将光伏出力高峰时段(如10:00-14:00)设为谷段,电价腰斩至0.2-0.4元/度,导致已建项目年收益缩水25%-45%。EMC合同纠纷激增,六成的能源管理合同项目面临业主重新谈判甚至法律诉讼。03生存之战,分布式投资的突围路径面对成本攀升与政策变革的双重夹击,分布式光伏投资者必须重构生存法则。电力交易能力正从辅助技能变为核心生存技能。精准预测成为第一道防线。新型交易模型要求将发电量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通过智能电表实时监测用户用电行为,确保光伏出力曲线与生产用能曲线吻合度达75%以上。 2更关键的是电价预测能力,利用AI算法分析现货市场历史数据,预判15分钟级电价波动。储能配置策略发生本质转变。政策不再强制配储,但电价波动倒逼企业主动配置储能以平衡收益。新型储能调度策略要求按“午间余电功率×谷段时长”配置容量,通过动态调整放电深度(≤80%)延长电池寿命。同时匹配尖峰时段(如19:00-21:00)高电价窗口,该策略可使收益较谷段提升125%。 2虚拟电厂成为破局关键。通过高效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形成规模化的灵活调节能力,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已实现“源网荷储充一体化”模式,通过云边协同管理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区域协同策略创造新机会。吉林、宁夏等严控自用比例省份与江苏、广东等宽松政策区域形成价差,推动企业全国化布局优化收益。开发重心更向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高负荷、高用电量地区集中。 04未来图景,行业洗牌与新生态构建技术竞争正从硬件转向算法。数字孪生系统可将分布式项目设计周期从7天压缩至3小时;动态优化技术通过毫米波雷达与AI图像识别实时调整组串电压,在复杂场景下提升发电效率12%。这些创新使头部企业在收益缩水环境下仍能保持竞争力。政策支持转向新方向。内蒙古、浙江等地对储能放电量给予0.35-0.8元/度补贴,鼓励企业通过交易提升放电价值。安全监管则持续趋严,电芯生产日期、事故记录纳入招标考核,倒逼行业提升设备可靠性。市场格局加速分化。具备交易团队、算法模型和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正加速整合资源;而缺乏交易能力的中小开发商,被迫退出高自用比例区域,转向新兴市场。 行业洗牌速度可能超出预期。投资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在反内卷政策驱动下,供给侧改革正带来行业利润率的系统性抬升。具备技术壁垒、成本优势与合规产能的企业,将率先登上盈利修复的“诺亚方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价格回升,硅料仍未达到全成本线。在供需尚未实质性改善,上半年光伏已新增装机超200GW的背景下,下半年市场弱需求可能制约涨价传导。终端用户是否愿意为高价组件买单,仍是未知数。组件成本约占光伏系统总投资的50%。若组件价格从0.60元/W升至0.65元/W(涨幅8.3%),相当于系统总成本增加4.15%。这将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约1-2年,内部收益率(IRR)下降1-2个百分点。东莞发改委的研究显示:若无市级补贴,户用光伏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长达17.40年;有市级补贴时,可缩短至10.80年。而工商业项目回收期稳定在7-8年,受补贴影响较小。 户用光伏项目17.40年无市级补贴回收期工商业项目7-8年稳定回收期对于分布式投资者而言,此刻既不该盲目追涨,也无需过度恐慌。光伏涨价潮不会永驻,但未来风险犹存:上游产能扩建周期长(新硅料厂投产需1-2年),政策波动(如能耗双控或关税调整),都让价格高企常态。分布式投资需放眼长远:短期看(半年内),供应链趋稳,价格将边际回落;中长期(2年后),随着n型电池等高效技术普及,成本结构改善。
点赞
加热
收藏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致老用户的一封家书
各位北极星论坛的老用户们,时至今日北极星论坛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但是这并不是一封告别信,而是通知各位坛友,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1月1日后,原北极星论坛会关闭,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社区(北极星社区-电力环保能源论坛|技术交流|资料分享平台)即将开始!在2024年1月1日之前,原论坛只能浏览,无法进行回复/发帖等任何交互性行为。
新社区将传承老论坛的意志,以服务好所有用户为核心!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丰厚的积分兑换礼品,
各位坛友,我们在这里等你!